不能这样混淆是非颠倒黑白
我爱看一些历史题材的文章,这些文章往往能给人一些启迪,使人们对现实生活中的一些疑问找到答案。但是,也有一些人找来一些典故(真假姑且不论),然后发表一通似是而非的理论,无非是为当今社会上的一些恶习顽症作辩护。他们把“是”说成“非”,把“非”说成“是”,使人读后如同吞下一只苍蝇,十分恶心难受。例如:
道光皇帝一生崇尚节俭,虽富有四海,却带头节衣缩食,努力倡导节俭之风。当然,道光皇帝治国无能丧权辱国应当受到指责,但其崇尚节俭应是美德。可是一些史学家说他是“天下第一抠”,编出许多揶揄其吝啬的笑话(大多来自野史)。并以大臣的口气质问:“为什么乾隆挥金如土而国库充盈,如今日日节俭却民生罕裕?”因此得出结论:“愈奢则愈丰,愈俭则愈吝”,奢华逸乐只是小节,节俭是舍本逐末的“抠门儿”。这明明是为当今腐败奢华之风辩护。
张九龄是唐朝明相,他正直无私,常常犯颜直谏,批评朝政中的弊端,被唐明皇削去相位,远远地贬到荆州做长史。又被一些人称为“最死心眼的宰相”,难道阿谀逢迎、溜须拍马的宰相才是一代明相。
清朝是满族统治中国,随着时间的推移,满人受汉文化的影响,满汉逐步融合。这本是国内各民族的融合,然而有人却由这段历史推出一番“理论”:满清入侵中国,结果连他们的老家东北也丢掉了。如果抗日战争中,中国被日本占领了,也未必是坏事,说不定日本民族也被汉人融合了,现在的日本国也就不存在了。因此,汪精卫是不是汉奸难下定论。这简直是奇谈怪论,按此理论,我们何必和日本争什么钓鱼岛主权,就连大陆也让给日本好了,然后用汉文化来融合日本,不费一枪一弹就把日本消灭了!?
又有文章说,“隋炀帝为何成为大昏君?因为太聪明,太有作为”,他的政府是“有为的政府”,“如果不是聪明多才,恐怕杨广不会有那么多大手笔动作”。杨广是公元604年即位,公元618年被杀,在位14年,做过多少大手笔动作,我没有研究。但是,大手笔动作应有个是非界限,并不是凡大手笔动作就是聪明有所作为。率十几万人的超大“旅游团”乘龙舟游江都,也是大手笔动作,却不能说明他聪明有为。数千艘大船,前后相衔200余里,仅挽船壮丁就达八万余人。所过州县500里以内的居民都必须来给贵人献食。所到之处,民众生计几乎被冲得荡然无存。隋炀帝为了追求享受而且要长乐无忧,发丁百万修东都洛阳,为了侵略扩张,兴兵百万远征高丽,也绝非聪明之举。真正让后人受益无穷的是修大运河,但其修大运河的动机未必高尚伟大。说杨广太聪明,太有作为,说他的政府是有为政府,完全是颠倒黑白混淆是非。
评论